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
人文课堂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 >专题列表 > 人文课堂 > 学习材料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12-01  浏览次数: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调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个性生命成长,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是人文教育的种子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改版后的冀教版教材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关怀。如《走月亮》这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桃源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水塘,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学生在这篇文章中会感受到浓浓的家庭亲情,幽幽的自然风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针对这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倘佯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藏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人文教育的土壤

情感熏陶目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现代心理学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和伙伴关系,使儿童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氛围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训练智能,完善人格。

(一)        教学目标的确立-----立足普通的人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千差万别,每个都是鲜活灵动真实的生命,每个都有一份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每个都是上天的完美创造,每个都是不可复制的绝代珍品。经验型的语文老师眼中看到的是学生成绩,时不时地忽略非智力因素;而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看一个学生的情商比智商重要,那是因为战胜自然,擒获未来而至于事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一个人情商的高低,这一点是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实验论证得出的结论。柳斌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你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笑着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呀?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说: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老师的应当具有这样的人才观。因此,我们都应怀着赏识的心情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准备每一节课时,应该心中、眼中有学生,积极进行换位思考,俯下身来,考虑学生渴望获得哪些知识,愿意接受什么样的方法,知识储备、生活历程有类似的地方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学情了如指掌,学生心理了然于胸,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环节,更容易构建和谐的课堂;站起身来,思索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课程标准》对于本阶段学生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什么,如何在本课中渗透,实现;抬起头来展望利于学生一生发展的技能、知识是什么,怎样在本课中落实?俯关注的是学生现在,站关注的是学段对学生的要求,抬关注的是学生的一生发展。就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衔,以生为本,促学生发展。

(二)        教学环节的设计-----重视以情动人

教育出自心灵,又造就心灵。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情感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只有创设了融合的情感氛围,创造了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为的割裂。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的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它给人的启迪,是蕴含在词句中的,所以课堂上要抓住文章中那些最能表现其主旨的词句进行分析、发掘,才能昭显文意,给人教育。我认为可以通过咀嚼词句,咬文嚼字来感悟人文。结合到具体教学中,可以用语言、媒体再现文境,诱发情愫。课堂上,教师有感情的范读、领读,学生反复的诵读、品读,能很快的带领学生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得美感,陶冶情操。

有一首《人字歌》: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弘扬人文精神,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的关照人的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