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
人文课堂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 >专题列表 > 人文课堂 > 学习材料

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12-02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人文学科的建设亟待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熏陶,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促进思想品德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塑造国民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加强人文学科 提高 人文素养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最值得人们珍藏的,不是她的经济发达和人均生活水平有多高,也不是绮丽的风光和家用小汽车,而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文精神。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

遗憾的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比较缺乏。据一家权威机构最近的调查统计,我国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体达标率仅为7.5%,这种现状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警惕和深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从小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及要求非常有限或处于较低层次;从学校方面看,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学生人文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文明修养程度较低;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来看,教师侧重理论、学生侧重书本,而且是侧重少数几门主科,而蕴含了丰厚人文资源的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则被边缘化,长期处于副课的地位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不仅占据了大量的课时,而且这三门课的作业也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学生有限的一点课余时间不是忙补习,就是上网吧,根本无暇充实人文知识。

根据目前高中学生选科的情况来看,都是先选理科,后选文科,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选体、音、美。在课时分配上,各学科之间呈现出鲜明的主次地位,这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等级化,这种等级化的结果,必然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以及各类知识间的平衡,也会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并导致群体偏科现象,即将所有学生的精力集中导向少数学科,构成群体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缺陷。从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大多学校注重数理训练,热衷于各种竞赛培优班,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即使是语文,尽管课时并不少,但社会普遍认为它是一门软学科,不愿投入精力去学习。

如此看来,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实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否则高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

如何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提几点粗浅的想法,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熏陶

长期以来,工具性主宰了语文课堂,造成了语文教学的技术化倾向,因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了重新界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践也证明:语文在实施人文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渠道。

在语文学科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树立文化语文观念。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就能打破传统的语文观念,进一步提升语文的文化内涵,增加其文化分量、通过文化积淀实施人文教育。语文不是单纯的关于语言和文学和文字的学科。它是以汉民族语言为载体和学习对象的实施人文熏陶的工具,只注重工具性训练是没有灵魂的语文教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全面渗透文化教育,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积极发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作用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要切实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积极发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使文学作品成为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要充分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养成对语言艺术的强烈兴趣和爱好。要借助文学作品激情育情,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细腻而丰沛,健康而真挚,成为性情中人。要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人生和生命意义,通过文学了解人道主义和人性,思索道德、社会、历史、文化问题,关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的关系,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这样,语文教学就实现了由单纯注重工具主义向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者并重的转移。

二、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

历史教育处境悲惨,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历史教育正在越来越被自然科学的教育所同化,从精讲多练到少讲多练再到以练代讲,本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变成了一个个枯燥无味的一问一答。这样的训练榨干了历史学科的人文奶汁,使历史学习味同嚼蜡。

比较一下中日两国对同一内容设置的考题即不难发现我们在历史教育中的人文性缺失,如对甲午战争这一内容,我国的教师一般设题为: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和教科书上规定的条条。我们强调的是知识,极少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日本的教师却这样设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见张寿卿《历史题该怎么考》)。

如果说上述分析出于一个政治家之口,我们都还好理解。而它偏偏出于一个高中生之手,这就使我们的老师汗颜了。历史学科中的众多人文因素未被发现,未被开掘,作为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出我们应该做的事。

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当前的历史教材,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往往已使历史教师无从招架。如何从繁杂的历史知识中脱身,增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必须精心处理教材,大胆取舍。线索性的知识用年表、简述即可,把具有重大意义的史实加以放大、特写、渲染,将历史人物与事件说充分。千方百计还历史真面目,设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历史之间产生思想共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真正了解历史并产生热诚的感情;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感悟到那些蕴藏在人文知识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宽广仁厚的传统美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洗涤,领悟人文精神的真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扩大课堂内存。历史教材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历史材料非常丰富。要精心处理教材,扩充材料,妥善处理教历史中智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应多多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一是可以充分运用各种历史教学软件,通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电脑等比传统历史教学更有吸引力的手段,向学生再现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从而强化史实,强化情境教学效果。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历史章节体系,简化历史内容,为历史的人文教育节省大量可供利用的时间。

三、促进思想品德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贯彻人文素养教育也有其内在的优势: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文素质中占首要地位,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其学科理论本身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可以通过明理、动情、导行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其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们理应站在品德教育的前沿,把握住课程改革的契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实际行动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着眼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规范,提高人文素养。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要起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的作用,就不能以本为本,脱离他们的实际。在教学中,就应摒弃长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从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发展,锻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在授课中就应把目光从以书本为中心转向中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烦恼,解决他们的困惑,为学生适应现实世界做好准备,使他们真正能面对社会、面对未来。优化课堂氛围,营造良性沟通,构建平等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体现价值,增强学生人文意识。能够独立的表达自己的讲解,学会和他人的良性沟通,正是人文素养的良好体现,也是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革新评价机制,达到知行的有机统一,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中,卷面分数是唯一的判断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往往一个卷面很好的学生可能在真正面对同类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心怀胆怯。这种情况的广泛存在,使得我们同龄青少年在与西方国家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知行的不统一还会给成长中的个体造成潜移默化的恶性影响,从小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作风,会使人丢失掉忠诚、宽容、诚实、守信等一系列的美德,根据蝴蝶效应学说,若干年后我们就会看到由此带来的可怕后果,即整个社会道德的全面滑坡乃至沦丧。我们教师担负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校几年的发展,而是他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甚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必须为他的一生负责,必须为社会负责。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之际,应大胆革新评价体制,避免改革轰轰烈烈,最后还是看一个分数的结局。评价机制可由多种因素构成,卷面的考察可作为了解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非唯一的方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我们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熏陶,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促进思想品德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使人文学科的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进而为塑造国民精神和民族品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令人欣喜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全国上下倍加重视人文教育。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充分展示我们民族的大智慧,大力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人文之光照亮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