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
人文课堂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 >专题列表 > 人文课堂 > 学习材料

朱永新解析新教育理想课堂三境界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12-02  浏览次数:

   

课堂之于教师,犹如田野之于农人、舞台之于演员,但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如何上好一堂课?这成为不少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

7月13日,在新教育实验第八届研讨会上,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解教师心头之惑。

    四种课堂话语

    其实,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源远流长。

    从孔子的愤悱启发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几乎所有教育学者都试图破解课堂教学的奥秘,并为此贡献了许多知识与智慧。但朱永新认为,大部分一线教师仍然没有找到芝麻开门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代中国的教育界人士也积极投身其中,研究不辍,出现了四种主要的课堂话语:公开课的课堂话语、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民间校本课堂教学话语、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公开课占据了公开的、桌面上的话语,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则成为桌面下的更日常、更普遍的事实话语。朱永新表示,这两种课堂教学话语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课堂话语。

    而后两种话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接受。它们是以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为代表的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和以叶澜、钟启泉、王荣生、顾泠沅等人为代表的课程理论+实验的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在朱永新看来,民间的课堂实践正成为热潮,日渐从教师的表演改变为学生的学习,从少数课的卓越表演改变为追求每一堂课的实效,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关注和尊敬。

    而学院派的话语因其复杂性,一线教师难以理解与掌握,课堂占有率还很小。但因为这种话语的历史深度,以及科学的态度,它或许是最有生命力的,并能对明天的课堂教学产生深远影响。朱永新说。

    一个自我定位

    为了构筑理想课堂,新教育对以上四种课堂话语进行了研究性理解、批判性吸收、创造性调和。目的是提出新教育课堂话语的自我定位想要拥有优质公开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想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一样,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但也希望它是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的;希望是能被高度理论化的,但更注重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上。

    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课堂,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才有了根。朱永新说。

    他认为,如果课堂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而只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学生一定不会享受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如果不能让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里发光,魅力不能在课堂里展现,教师只会成为到死丝方尽的春蚕和成灰泪始干的蜡烛。

    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这是王阳明在数百年前描述的一种可怕状态。为了让学生远离这种状态,新教育人开始了研究:2002年,理想课堂的六度(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正式提出;2004年,构筑理想课堂成为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有效课堂、课堂的多元文化理解和风格与个性化课堂的研究目标确立;    2008年,有效课堂的框架正式在学校进行田野探索,并锤炼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三重理想境界

    朱永新描述的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寻找到的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事实上,自古至今,形形色色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但缺乏一个公认的课堂结构,一个可以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结构。正是因为这一公共课堂话语的缺失,在课堂评议时,参与者往往自说自话,用不同的词典解释同一堂课,最终无法通过有效的对话,达成共识。朱永新说。

    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表示。

    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教师列出个体学生学习清单,也是为了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

    教学板块则要求课堂清晰划分若干板块,注上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可能所需时间,在讲究必要的节奏、方式灵活多样的基础上,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朱永新表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