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15周
———— 栏目导航 ————
———— 快速通道 ————
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 >> 教学科研 >> 论文案例 >> 漕桥初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漕桥初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作者: 何立清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7年09月07日

漕桥初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主笔:  何立清                   2017.08.26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也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更加自由、开放、富有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了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极大热情。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我校近年来开始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校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近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学校设立以丁国荣校长为组长、薛宏林副校长为副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组织机构,负责制订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方案和实施计划,制订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各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设立教务处、教研组长组成的协调小组,负责执行、检查、评估我校各项课程资源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资源管理措施,部署执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方案,终审课程资源教材和计划,检查与监督其执行情况。设立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执行实施小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本组课程资源开发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资源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资源管理提供依据;联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全力促进课程资源的形成。培训教师队伍,决定课程资源的设置和课务安排,组织教研活动,编著和初审我校课程资源的教材。班主任、任课老师负责课程资源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2.切合实际,努力探索

努力做到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科学化、利用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初步形 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我校课程资源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我校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富有成效的课程资源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加强我校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努力使我校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成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很好补充。

     为使课程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我校不断探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遵循规律,切合实际。首先,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比如,学校教育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要帮助学生学会能够建设性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本领,那么它就必须对于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及社会为个人施展才能所提供的种种机会进行综合的了解,做出恰当的判断,筛选出重点内容并优先运用于课程。其次,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如果要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那么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来源情况复杂,流动人口子女占比达60%以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切合实际开发我校课程资源是优先考虑的原则。

通过对我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努力使我校教师较好地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一些秀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了教师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心安排,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这些课程资源。

    教务处在每学期开学前一周,根据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课程计划,安排好课程实施方案及授课教师,以便在开学后进行组织实施。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以下是我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情况:

1.《校史与光荣》(初一年级开设)

我校创建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所以,几任校长决定把我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发展成为校本课程一直是我校的长远规划。充分挖掘学校校史,修缮校内年代久远的建筑,建成校史馆,对一些有价值的且年代久远实物、照片等进行收集并妥善保护,以作为我校课程资源的补充,成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活的教材。每年我校都组织初一新生参观校史陈列室并邀请前任王全兴老校长进行校史介绍,并做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学校,以母校为荣,努力读书,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2.《“扬善”教育》(初二年级开设)

漕桥地处常州、无锡、宜兴三市交界处,是名副其实的“金三角”地区,新长铁路、锡宜高速、232342省道均在镇区内通过,交通发达,区优势明显,但外来务工人员多,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和涤荡,成人社会的思想行为已很大程度折射到在校学生的心理和言行上。现在我校近400名学生中,有6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父母忙于打工,且兄弟姐妹较多,家长对子女的监管、教育都很不到位,这些学生学习习惯差,不做作业现象普遍;行为习惯差,打架斗殴,不遵守纪律,经常流连于网吧,有的甚至夜不归宿,不尊重教师和家长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作为学校需要倡导一种文明、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去驱逐或外显或内隐的“恶”对学生心灵的干扰,用“善”的力量去净化学生的灵魂,而在大千世界、竞争年代,只有善良守信、富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公民,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基石。我们坚信,有序的社会竞争,应该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和善”的人才会被大多数人认同,才会拥有真正的竞争力而笑到最后,才会不丧失自我和无愧于社会。在此背景下,我校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办学宗旨,开发了《“扬善”教育》校本课程。

本课程的出发点是在我校“求真、扬善、尚美”的校训下,常怀慈善之心,善待每一位学生,用“善”的力量去净化学生灵魂,使学生“怀善心、言善语、行善事”培养学生形成五种“善心”:以忠心报效祖国,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关心送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注重三种“善语”:公共场所低声细语,遇见师长礼貌用语,同学相处文明雅语。从事五种“善行”:爱好公物,保护环境,拾金不昧,乐善好施,遵纪守法。最终促成广大学生来到学校能把关心送给同学,回家能把孝心献给父母,走上社会能把爱心洒向社会。“善育结善果”,2013年9月6日,我校退休教师孙国华老师把毕生积蓄190万元全部捐献给了“武进区树人发展基金会”,并在漕桥初中设立了“孙国华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漕桥初中的优秀师生和贫困学生。孙老师的善举感动了武进、感动了中国。学校成立帮扶孙国华老师的志愿小分队,这些学生每个月都上门为孙老师打扫卫生,表演节目,还不定期带一些慰问品给孙老师夫妇,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孙老师的爱心。现在孙老师和夫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由学校行政、工会牵头成立志愿者队伍,每天给他们送饭送菜,让他们吃上热的可口的饭菜,这些善举都感染着全校的每一位师生,成为“活”的校本课程。

  1. 《漕中植物普》(初一、初二年级开设)

    本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环境,利用学校这个小社会,鼓励学生走近生活,体验生活,丰富阅历。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校园面积大,有近100亩地,经过多年积累学校绿树成荫,花草众多。学校经过多方努力,组织专业人员给每棵大树和花编写身份证和拍成照片,给每一棵大树和每一种花进行了介绍,并收集到很多有关这些树和花的古诗、相关文章等。我们现在的漕中植物谱上的树和花主要有以下这些:紫玉兰腊梅桔子树、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虞美人茶花侧柏铁树含笑迎春花、樱花、桃花梅花睡莲三叶草栀子花大叶女贞小叶女贞小叶黄杨杜鹃慈孝竹、龙柏球、大叶黄杨金边黄杨三角梅蜀桧八角金盘紫荆桃叶珊瑚银杏、龙柏、桂花、红枫等70余种。   

    本课程老师不仅引导同学浏览 漕中植物谱”网站,对漕中校园的大树和名花进行了解,而且亲自带领学生切身接触这些花草树木,讲解各自生长习性,生长环境。学生往往听得兴致盎然,更培养了学生对母校的热爱。

       4.除此之外,我校还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原则,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校内课程资源,我校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开展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校园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校外课程资源有:通过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地理组殷培信老师多年关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地理教学与乡土旅游的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殷老师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撰写地理教学论文。他的《融入乡土元素,提质地理教学》论文荣获武进区2016年度论文一等奖。我校网络资源也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我校英语组于201612月申报了区级电教课题《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应用》。

    三.加强监控,健全我校课程资源开的管理

科学地构建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不断发展和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不断完善的根本保障。我校主要遵循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评价原则,来健全我校课程资源的管理。
     1.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2.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都是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评价标准体现主体性和差异性

从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出发,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产生教育效益。

4.评价过程强调公正性和科学性

以当前最新的学习观和教育新理念为指导,力求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学手段,认真分析全面、准确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数据,并用恰当的表现形式进行总结。努力以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进行评价,排除任何可能干扰评价结果正确性的偏见和歪曲的数据统计,以准确得出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可靠结论。

5.评价设计努力讲求艺术性与创新性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尝试寄语型评语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6.评价工作体现民主性和公开性

    我校教师和学生人人都可以以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发展性教育评价,也积极为学生家长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真正让评价的过程成为民主性最大的认同过程。学校和教师每学期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认真接受监督。

四.初步成果与反思

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完善了课程框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激发了教师的教研意识,教师敢于打破教材束缚,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审美意识,健康体魄也得以提升。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我校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学生的各项竞赛、学生书画和手抄报作品也多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校特色发展,体现办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有些困惑。

1.现有几项课程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教师得培训有待加强,人员压力比较大。

2.由于我校任课老师年龄结构偏大,以及任课教师个人素质发展不均衡,还不能完全达到以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为原则,来进行选择各自所喜爱的课程。

3.学校现有课程编排受限制,常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安排产生冲突,没有更多课时专门安排,只能兼开,有的课程一学期只能开展一到两次。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大了许多教师的工作负担,有的教师身担数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备课和从事课程研究负担重。

课程资源在我校的开发、利用与管理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努力在实践中克服困难,边反思边补充,还要有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我们今后会更踏实工作,去积累、去丰富、去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空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10052206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11号